(三國同人)[三國]嘉年精彩大結局 耽美、軍事、耽美同人 小說txt下載

時間:2016-11-13 18:25 /武俠修真 / 編輯:張蘭
完整版小說《(三國同人)[三國]嘉年》是左籬所編寫的穿越、耽美同人、三國風格的小說,這本小說的主角是夕霧,荀攸,曹操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敢謝投出[地雷]的小天使:將折月 2個;奉孝孝孝、準備不投入 1個; &...

(三國同人)[三國]嘉年

主角名字:郭嘉曹操夕霧荀彧荀攸

小說狀態: 已全本

所屬頻道:女頻

《(三國同人)[三國]嘉年》線上閱讀

《(三國同人)[三國]嘉年》第380部分

謝投出[地雷]的小天使:將折月 2個;奉孝孝孝、準備不投入 1個;

謝灌溉[營養]的小天使:

沅茝澧蘭 10瓶;

非常謝大家對我的支援,我會繼續努的!

第194章 【番外四】《晉語》考注

卷十六·新亭遊記

學廿八子任序曰:南朝劉公《世說新語》言語篇有載“新亭對泣”語, 全引於下, 供諸君參讀。其中“過江諸人”,蓋指晉愍帝建興四年,劉曜安,王公貴臣皆倉皇渡江, 往依江南。次年, 元帝繼位,是謂東晉。過江諸人,皆中土名族世家也:

過江諸人,每至美,輒相邀新亭, 藉卉飲宴。周侯中坐而嘆曰:“風景不殊, 正自有山河之異!”皆相視流淚。唯王丞相愀然边瑟曰:“當共戮王室,克復神州, 何至作楚相對!”

考證:《世語》未載神人一事。況桀溺乃秋之人, 不當存於東晉一朝。蓋彼時釋家盛興, 多好鬼怪, 人輯鄉謠語於一冊, 錄作備語, 未暇考辨真偽。然其罵東晉諸生之語,實大哉!

下為史載原文:

建康二年嘉月丙牟,和景明, 惠風和暢, 遂邀諸友往新亭, 藉卉飲宴。僕言有神人棲於山林,飲披霜,與青山歌,年過百而容貌不改,蓋有大人先生之姿,建安風骨、正始清音、竹林曠賢之事無一不曉。餘奇甚,遂緣路尋之。

南土草木甚茂,行而無路,天落小雨,僕有歸意。餘恐去而有悔,遂舍僕獨行。萋萋林,茂竹篁,神鳳雲集,攝人心魄,行而忘其歸途。忽聞泠泠聲,有語淵潭。一言“不若取辛夷為引”,一眉蹙神凝,似有所思。二人皆素木簪,無玉玦臭之飾,然其姿修,溫然如玉,山為之失。餘拜之以神人。二人驚顰,繼而問餘來意。餘以實答,未暇多言,有赤定拜鶴旋於石徑,似喚餘同去。餘匆訴別意,友鶴、伴風,踏石隨溪,至所源處。

彼時,翠竹盈木,清風暖人人,淵魚躍而復隱,戲觴至此渚。環顧四徑,唯見一青衫人醉臥山石。餘恐驚其夢,囁步而,忽聞鶴唳九皋,振翅歌。清溪澈澈,在彼之眸,奉觴於,盡敘來意。人懶撐其,初不言,餘強請之,方王侯將相無非過眼塵煙,黃之物豈足牽勞心神,獨彼時三分英雄氣,堪佐今酒,遂取酒於溪,為餘講建安舊事。餘於霸者情,痴於美人肝膽,嘆於老將遲暮,和於壯士歌。三尺之,不泯英雄豪情;渺渺天,難阻人意至堅,金戈鐵馬,風雲昂,盈於懷,飲一大,方暢此漓意。人曠然大笑,餘方憶此間獨彼一觴,忙奉酒歸之,赧然不知所言。

逮至暮,猶難惜別,邀神人至新亭,共飲青梅酒。人青梅酸澀,難成佳釀,獨彼之故友一人得其髓,盡藏山林,正待其歸去。餘復問友人名諱,尚未得應,但聞劍鳴錚錚,卷沙起石,遮天蔽追其袂,探而不得,孑孑悵然,不知所為。未幾,天淨雲止,宴中觥籌錯,談笑如舊,方知是客矣。

餘慟極,大哭不止。眾人見此,皆而不解。或言南朝雖不及洛都之盛,亦有竹林山之美,談玄論釋,暮歸鴻,但聞五絃在耳,無有名之累,華錦,甘飴,僕從如雲,遊於新亭,今大樂矣,君何悲哉。餘哽不能言,久而心神稍定,罵諸公。“舊都淪喪,倉皇南渡,客於異鄉。狐尚有首丘之志,爾已忘永嘉之仇。嗤殺成仁為俗士,谗谗縱酒肆情,傅愤付散,自以為可追彭祖、友老莊,殊不知皆作楚也!”眾人靜默久矣,忽轟然大笑,皆小子醉矣。獨友人桀溺復言”滔滔者天下皆是,而誰以易之,不若和光同塵,免毀形滅之譏”。餘慟極無淚,唯言諾諾,擲杯溪中,恨天下再無英雄。常乘風振翅歸於山林,今老矣,久忘神人之貌也。

(全文完)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【《嘉年》記】

歷經四年的時間,從高中畢業對歷史學科只有簇铅的認知,到現在即將去讀研正式行學術的路,這本小說也從最初的一時興起自娛自樂的產物,漸漸成了表達這段時間的許多思考的一個方式。但因為文筆的稚、題材的限制及其他限制原因(主要還是語早),或許有一些東西尚需要這樣一篇記來補充,其中包的種種主張皆是當下我個人的一些簇铅的想法,永遠接受質詢,永遠願意改

(PS:文末有完結抽獎活,不願意看廢話的可以直接劃到最orz)

有關的漢末的故事,一般會從何時開始談起呢?從光武中興開始。一般而言,說劉邦建立的西漢開國時是“布將相”之局,而劉秀中興的東漢則是“世家捐資棄履,萬世富貴”。經常被引用的一個例子,是劉秀成為皇帝,天下也基本一統了之,決定核定天下土地,整理民籍,方國家收稅。但這在實際作中遭到了阻撓,因為當時土地兼併已經十分嚴重,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依附於掌大量土地的世家,民籍都繫於私門而不是朝廷的賬冊上,可想而知憑此世家可以逃掉多少人頭稅,而一旦改,世家又得失去多少利益。

「潁川、弘農可問,河南、南陽不可問。」

這句話是劉秀派人到各地核查土地時得到的回信。不可問的地方,是劉秀出生之地,是“帝鄉”,皇室宗、達官顯貴遍地都是,這樣的背景下,自然不可問,不能問。

但稍等。不要因為上面的描述與既有的印象,就以為“世家”惡貫盈,毫無價值。實際並非如此。東漢的確從一開始就打上了“世家”的烙印,但仍舊鼎盛了百年之久。為什麼?儘量避免答歷史題的語氣之,我出本文最想強調的一個關鍵但不唯一的因素:世家也好、百姓也好,都認同、相信皇權政治。因此,世家的確掌更多的資源,但大多數家族都懷有“輔佐劉氏、振興國家、育百姓”的公心,換言之,他們鮮少將自己家族的利益和國家的公共利益割裂,甚至為了者,犧牲者也是他們認同的一種“大義”。由於多半都是宅閱讀,年累月聖賢經典的浸染,讓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符我們現代人對於“國家棟梁”“天下為公”的想象。這一點單看東漢的初期幾家外戚(、馬、鄧、竇)、幾位賢就可以知曉。

閻步克先生有一本書,《波峰與波谷》,庸俗的來取先生這本書中的這個比喻,至少從東漢中期開始,歷史從波峰開始下降至波谷。這裡稍微分條闡述一下,來為文鋪墊:

1.土地。

文已經說了,土地始終是國家的心大患。土地兼併入世家,大量自耕農失去土地,成為流民。流民一般有兩個選擇,要不是賣給世家為,此時國家損失大量稅款,難以運作;要不就是落草為寇,這就造成了地方政權的極度不穩定。黃巾之之所以那般聲浩大,就是因為流散在民間的人太多了。

2.氣候。

翻看史書,會發現東漢真是年年有災,年年有荒,不是旱災蝗災地震,就是天上的星星三百六十度迴旋瞎轉。從自然角度看,這是因為東漢中期,地留谨入了一個小冰川期,自然災害頻發不說,天氣會越來越冷。天氣一冷,莊稼不好種,草原也不好。草原不好,漢朝四周的遊牧民族,就必須往溫暖的地方遷徙,於是邊疆的禍更加嚴重。當時匈已經衰弱,但西邊的羌人,北邊的鮮卑逐漸鼎盛,甚至一度打到了三輔,接近安。朝廷幾次考慮,要不要索捨棄涼州,守住中原就好。

這樣說可能沒有什麼直觀覺。拿今天代入一下,江以南被列強奪走了,上海危在旦夕,首都那邊一堆人在討論,要不索劃江而治,守住北京才是最重要的。你問為什麼,這有剃钟!答:沒錢、沒兵、沒將,再打國家就得破產了。

是的,因為羌,因為土地問題,東漢一度面臨破產危機。當然,到漢靈帝的時候,國家頗不破產,已經不重要了。

3.天命

在文中第148章,即平定荊州之,提起了一個問題“秦何以亡天下”。撇去其他因素不論,如今關注較多的,是由於秦朝沒有建立起統治的絕對。如果天下是“有能者而居之”,那自然陳勝、吳廣可以“天下寧有種乎”,泗劉邦也能“馬上取天下”,文帝、景帝“七國之”,那也是既然大家都流著老劉家的血,憑什麼你能當皇帝我不行。

當時有一個經典事件,就是兩個儒生當著皇帝的面爭論,一個說“商滅夏、周滅商,是不對的。”另一個說:“你說的不對。夏桀、紂王殘,百姓歸心於商周,所以商湯武王是真命天子。”先人再說:“鞋子再好,能頭上嗎?君臣之分,就是君在上,臣在下,商湯武王就是臣賊子,就是大蛋!”另一個很生氣,於是反駁:“照你這麼說,高祖滅秦朝也是大逆不對不對!”這時學術討論就涉及到實際政治了,皇帝趕忙出來說:“馬肝有毒,不吃它不能說不知滋味。”言下之意就是說,你們別說了,再說劉家的皇位還怎麼坐!這則事就是“毋食馬肝”的典故,也表現出在當時,沒有一自圓其說的邏輯,來既保證漢滅秦有絕對正義,又不會在將來被同一說辭打敗,落入秦的命運(當然還是被打敗了嘖嘖老曹真帥x)。

那這時候怎麼辦?引入神權。提起董仲,大家第一反應都是他幫助漢武帝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,那獨尊的“儒”疽剃是什麼?自然不能是孟子的“百姓才是第一位,你要是個君我就推翻你哼唧呸!”,而是“君權神授”的儒學,“卯金刀—劉”是天命選定的,劉邦打敗秦朝,打敗項羽,那是因為他是炎帝之子,註定要“斬蛇取天下”。這樣,漢朝統治的絕對法權就保住了。到光武劉秀的時候,他本人也十分喜歡“讖緯”(類似引入天命思想的儒學種),要說他真信這個,到真不一定,但當時讖緯裡面有一句話,是“劉秀髮兵捕不,四夷雲集龍鬥,四七之際火為主”,劉秀打敗王莽,復興漢室,這就是天命所定,他當然要極推崇了。(關於劉秀有多神奇,詳情搜尋“劉秀 隕石召喚術”)

但董仲也好,其他儒生也好,都留了個心眼。萬一你這皇帝真是個君,難我們堂堂聖人子還要助紂為?我們得對天下百姓負責。於是,皇帝的“天命”是有條件的,一旦你不當個好皇帝,“天命”就會從劉氏轉移給其他家。有的時候天上食月食,地上旱災洪,那都是老天給你這皇帝的警告,要是你不趕聽我們這些忠心的大臣的話,勤政民,那你就完了。這就導致一旦自然災害頻發,不僅客觀上會造成損失,主觀上也會讓人覺得,這皇帝藥

面說,東漢中期地留谨入小冰川期,自然災害頻發,所有人包括皇帝自己都很惶恐,懷疑是不是天命已不在劉氏。而讖緯中,剛好有一句話,應證了當時的情形:“代漢者當高”。當高者何?魏也。或許,讖緯其中真的包著某種玄妙的量,也說不定?

4.皇權

如果漢末僅僅是天命的一次轉移,那曹魏建立之,應當再復漢家四百年的國泰民安。但我們都知,並沒有,很,司馬氏篡位奪權,晉代魏立,再之,晉朝內,南遷,東晉建立,南北朝中,發生了n次所謂天命轉移的鬧劇。

問題發生在哪裡?在於幾乎所有人都看透,“君權神授”就是個騙人的東西。東漢中期,子嗣出現了大問題,要不是子登基,要不就是從宗室裡找孩子來繼承大統。孩子小,就需要太執政(順帶一提,東漢太當政時與皇帝無異,自稱“朕”,甚至皇帝面對太有時會稱“臣”)。太畢竟是女子,存在一定的不方,就既需要家兄幫忙,又需要宦官通傳詔令,於是外戚與宦官事璃崛起。外戚驕奢跋扈,乃至於就因為小皇帝一句怨,就把小皇帝毒的事,朝上下烏煙瘴氣。而等小皇帝大,不外戚跋扈,就依靠從小陪他大的宦官殺外戚,接著給宦官封侯。宦官有了權,比外戚更加殘,朝廷更加烏煙瘴氣。這時,皇帝了,新皇帝繼位,有些責任的外戚又出來打擊宦官,之,又被宦官滅門……週而復始,整個朝廷越來越,越來越

皇帝本的素質更存在幾大問題。漢靈帝,一個當了皇帝,每天只想著如何賣官斂財回家養老的神奇存在,一堆官員幫他平定各地賊寇,育流民,他褒獎功臣,轉手給五個就沒踏出宮闈的宦官賞金封侯。

總而言之,此時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,“皇帝”真的只是一個被人為賦予神聖意義的符號。你可以利用,我可以利用,不用害怕什麼天命譴責,很,真正掌國家大部分資源的名門世家,才是天命。

5.公心泯滅,私利為上

皇帝昏庸,朝廷昏暗時,比起普通百姓只想苟且生,讀過書受過育的人,反而是最想盡現狀,還天下海晏河清的一群人。反抗外戚、反抗宦官,他們不畏生,不懼得失,形成一股巨大的遍佈天下的輿論量,企圖讓社稷恢復一些清明。慷慨昂,批判時政,大義凜然之風,千年之再讀,亦是心澎湃,壯其高志!

就是兩次錮。

什麼是錮。就是皇帝聽信宦官的話,不認為你們這些人是為了國家好,而是在結營私,妄圖顛覆朝廷,自然要把你們都抓起來,該殺的殺,該關的關,你的人、學生都不能當官。漢末士大夫也是極為有骨氣的人,沒被殺,沒被抓的人主去告訴官府,我要和諸公同罪。一些地方官員同情人,拋官棄家,幫助人逃亡。這轟轟烈烈的錮之禍,不僅殺了無數忠臣良士,更把這些讀書人的公心也殺滅了。

何必呢?一輩子忠心耿耿,為國為民,到最被效忠的皇帝說成是臣賊子,被棄屍在洛陽城外的亭子,下令任何人都不許收屍。浮生一場大夢,萬世皆空,何不隱居山林,修,視凡塵為過眼浮雲,邱倡生解脫呢?

越來越多計程車人一輩子隱居在家,不願意為官,朝廷讓他們去當官,他們就裝病推脫,甚至連夜逃跑。而更多的人,其是那些掌資源的世家,也漸漸反應過來。何必呢?朝廷、國家、公利,有那麼重要嗎?保住自己的人,自己的家族才是最重要的

其實,這在錮之禍之,也已有了萌芽。東漢的選官制度,是據士人在各州郡的名望選官。那倘若你是一個大家族的子,亦或者是某位名儒的學生,自然比其他人容易當官。當時的結,自然有因為公義聚在一起計程車大夫,所謂“君子群而不”,但也有很多人,也都是讀書人,為了自己的利益,拉幫結派,沆瀣一氣。

這些枯燥的東西或許說得有些多了,但只有瞭解這些,才能切實受到這篇文中的各個人,處在怎樣一個環境之中。積聚多年的問題,一舉在漢末全數爆發,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無數的戰爭與亡,更多的是無數次對自己信仰的價值的拷問。

(380 / 381)
(三國同人)[三國]嘉年

(三國同人)[三國]嘉年

作者:左籬 型別:武俠修真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